
6月15日,《江西日報》教育版頭條以“江西省電子信息工程學校-硬核舉措讓“云課堂”更精彩”為題,對我校在疫情期間開設“云課堂”,集中力量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取得的顯著成效進行了報道,全文如下:
加強“云端”思政工作、集中力量開展線上教學活動、倒逼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……江西省電子信息工程學校在特殊時期開設的“云課堂”收獲了別樣精彩。
教師從最初的畏難、憂慮到熟練掌握操作,甚至喜歡上了線上教學,很好地實現了由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到“在線教學”的轉變;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,推動了學生學習方式變革。
建制度嚴管理
線上教學要取得實效,頂層設計是關鍵。為確保線上教學有序開展,江西省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按照“建立三個保障,凸顯五個性能”的工作主線及“兩輪并驅、督評結合”的教學管理要求,制定了《線上教學內容審核管理辦法》《線上教學督導管理辦法》《線上教學考核管理辦法》等制度,保障線上教學的有序性、教學內容的科學性、教學資源的精品性、教學過程的流暢性、教學評價的有效性。同時,學校還采用線上教學運行情況周報表、學生教學滿意調查表等,切實做到精準定教、精準施教、精準促教。
學校當時共開設78門線上教學課程,占春季學期教學課程總數的80%以上,有257名專任教師參與線上教學工作。開課的兩個月內,平臺訪問量就接近2000萬人次。
多平臺拓形式
為更好地服務課程教學個性化需要,學校采用了超星學習通、QQ群、騰訊會議等多種線上教學平臺。各課程團隊搜集整理制作教學資源、視頻、課件、電子教材、習題、學習任務書等網絡教學資料,提前上傳至學習平臺,學生根據任務書的學習建議合理選擇時間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。
教學采取“云教室”課堂式教學、“大作業”任務式教學、“云互動”提問答疑式教學、“日搶答”問題驅動式教學、“幸福的我、努力的我”生活體驗式教學等多種形式。
教師課后通過后臺數據了解學生預習情況、學習情況、作業完成情況和遇到的問題。師生通過“云端”互動,主題討論、搶答、選人答題、課中測驗等活動突破學習難點,保證教學效果;老師們還積極在系、中心工作群中交流經驗、分享心得,有效促進了教學相長。
全員參與閉環管理
為保證教學效果,學校從線上教學資源審核、教學過程把控、教學效果檢驗、學生滿意調查等4個環節,形成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再到教學成效的閉環管理,實現了師生參與度、學生學習效果滿意度保持在較高水平。
大數據分析助力線上教學。學校借助后臺統計功能,依托大數據診斷,精準掌握教師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進度,通過數據驅動教學改革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提高,作業完成率由最初的86.13%提高到92.14%。
同時,學?;粍訛橹鲃?,把線上教學作為推動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的“助推器”,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。之前,全校能熟練使用學習通軟件的教師不足30%,僅有少數參加過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老師對線上教學較為熟悉。通過這一階段的培訓及線上教學工作,學校257名專任教師均能熟練使用軟件的各類功能,為后續的信息化高質量教學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。
“云端”思政同樣精彩
思政教學不延期,思政育人不打折。江西省電子信息工程學校積極把戰“疫”素材融入思政課教學,開發了愛國主義教育、公民素質教育、公共道德教育、生命科學教育及感恩教育等5個思政專題課,運用疫情防控中不斷涌現出的感人故事和典型案例,精選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素材,開展愛國主義、英雄主義、道德法制等德育教育,將思政理論課教學優勢轉化為支持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強大力量。
學校積極踐行“課程思政”“學科德育”,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,各類課程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,形成協同效應。語文組結合新課標要求,深入挖掘疫情與語文素養之間的聯系,開設了《疫情防控與語文》課程;德育組開設了《疫情防控思政課堂》,依據學情,結合專業、當下道德、法律熱點,把道德教育、法治教育與疫情、專業、生活緊密結合,使思政教育貼近社會、貼近生活、貼近學生;計算機專業把抗疫和教學結合,學生設計暖心海報、制作宣傳小視頻;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巧制手工作品、創設為武漢加油的手抄報。通過“課程思政”“學科德育”,學校將立德樹人理念貫徹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之中。
同時,學校通過開展“給父母做一頓飯”“做一次家務活”“制作一份家鄉美食”“曬一曬我家的廢物利用”等生活體驗式教學,引導學生居家期間參與家務勞動,感受家庭親情和鄉風民俗溫情,開展勞動教育、親情感恩教育和家國情懷教育。(殷明和)